本報特約評論員永慶房屋吳春山
  今年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如果說,鄧小平指引中國人走出一條新路,取得改革開放是了不起的功績,那麼他開新竹買房啟中國人的思想閘門,更是了不起的貢獻。如果說鄧小平理論是鄧小平留下的精神遺產,那麼這一遺產的核心乃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本文試圖從思想的變革角度,固態硬碟闡述鄧小平對中國的貢獻。
  實事求是
  一個政黨在迷霧重重中開闢前進的道路,在紛繁複雜中把握事物的本質,不實事求是microSD,就基本不可能行之久遠。
  臧否歷史竹北買房,往往容易犯事後諸葛亮的毛病。
  比如把“實事求是”確定為精髓和靈魂時,有的所謂理論家不以為然,說難道這不是常識嗎?這和今天的一些人嘲笑李白的《靜夜思》之“床前明月光”不叫詩一樣,本身就不是實事求是的。
  設身處地於作客異鄉的特定情境,李白的這首詩就可能很讓人有鄉愁的感覺。臨到自己為人處世任事、處理複雜矛盾糾紛時,很多人才會感覺到實事求是的可貴、慨嘆真正做到實事求是真的很難。
  一個政黨在迷霧重重中開闢前進的道路,在紛繁複雜中把握事物的本質,不實事求是,就基本不可能行之久遠。中國共產黨正是在歷經挫折和教訓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正是在這一思想火炬的燭照中,才不斷避過陷阱、不斷取得成功。
  因此,當鄧小平說自己是“實事求是派”時,我們稍稍能夠理解和懂得,人的一生尤其是政治家的一生,要成為這一派,是多麼的不容易,又是多麼的了不起。
  在相當意義上說,鄧小平正是把握了實事求是這個靈魂,使他成為重大歷史關頭的清醒者、亂象迭出中的淡定者、隨波逐流中的思考者,進而使他的思想能夠引領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準確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歷史命題。
  由是,若以思想為坐標,以170多年來的歷史風雲為縱軸,世界對鄧小平的評價“一個務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個富有勇氣的改革家”“一個新的中國的夢想家”,我們就更能掂出其分量。
  思想解放
  新思想的種子一旦種下,它就超越了失敗與挫折,在未來的某個時點萌芽,乃至直接照亮前程。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縱觀歷史,沒有思想的引領,就沒有歷史的前進。
  可以說,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思想在迷霧中穿行的歷史。
  當鴉片戰爭以血與火,摧毀了中國人心中“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的地理坐標時,近代中國在沉淪腐朽中,不斷開啟著思想的閘門,找尋著救亡圖存之道。
  每一次的思想啟蒙,都促進著思想觀念的近代化、現代化,或則提供方向,或則提供教訓。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經世致用學說,到“中體西用”的洋務思潮,甚至到“全盤西化”論,其後又有維新思潮、共和思潮迭起,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找到能夠指引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思想火炬何其艱也。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給中國人帶來了思想的裂變。那些舊制度、舊思想、舊道德、舊觀念、舊習俗受到猛烈衝擊和洗刷,新思想、新觀念,德先生、賽先生,乃至最終馬克思主義涌入。由是,中華民族才開始校正前進的方向。
  這就是思想發展的歷史。從這個角度看,近代中國的那些革命抑或運動,其成功與失敗,可能都需要重新標註。很多革命或運動,從政治角度、軍事角度看,可能失敗了,但從思想角度看,卻是成功了。新思想的種子一旦種下,它就超越了失敗與挫折,在未來的某個時點萌芽,乃至直接照亮前程。
  由此,在170多年來的思想坐標中,鄧小平所開創的新時代,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就有了一個比較明晰的歷史方位。他所創立的後來被總稱為“鄧小平理論”的思想,既是對近代中國上下求索思想史的深刻歷史觀照,又是對未來中國前途命運的科學把握。
  他回答的是中華民族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之後,如何強國富民的問題。而在回答之前,他推動完成了黨的工作重心由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型。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戰略轉型,惟有大智者才能看得清、大勇者才能扭得轉。
  正如鄧小平自己所言“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鄧小平理論指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指引開闢了一條有別於西方現代化路徑也能走向成功的中國道路。實踐證明瞭鄧小平理論是思想的火炬,照亮了中華民族的前路。
  思想解放,貫穿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而每一個歷史關節點,鄧小平都發揮著扭轉乾坤、校正歷史航向的作用。
  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迷途之中的思想火炬,是多麼令人激情澎湃。也只有享受舊思想帶來福利的人,才能痛切地感受到新思想的火炬,是多麼令人不爽。
  青年時期正逢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回想起那時的流行歌曲、喇叭褲、霹靂舞是多麼令人迷戀,在心理上所造成的衝擊是多麼劇烈,又是多麼地讓當時的一些老年人痛恨有加。所謂思想的解放,正是通過這些新鮮物事的承載,對社會思想進行更換的。
  而這,不過是改革開放大背景下所帶來的思想解放萬千氣象之一。
  從恢復高考,到撥亂反正,從實踐是檢驗真理惟一標準大討論,到科學的春天,思想解放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層面都有在一些守舊人看來是顛覆性的表現。
  然而,今天回過頭去看,思想解放決不僅僅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八十年代,而是貫穿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而每一個歷史關節點,鄧小平都發揮著扭轉乾坤、校正歷史航向的作用。
  1977年復出後,面對長期形成的思想禁錮狀況,鄧小平提出,不能“書上沒有的,文件上沒有的,領導人沒有講過的,就不敢多說一句話,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轉”;“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什麼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裡?每個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28年只搞了2300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越性嗎?”;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
  ……
  這些新思想、新論斷,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聵,而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下,更是在中國人的心湖裡激起巨大波瀾。
  這正是思想的力量。可以說,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的成功。
  精神傳承
  當利益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個砝碼,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時,思想解放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沒有非凡的勇氣與擔當,難為之。
  如果說,鄧小平指引中國人走出一條新路,取得改革開放是了不起的功績,那麼他開啟中國人的思想閘門,更是了不起的貢獻。
  如果說鄧小平理論是鄧小平留下的精神遺產,那麼這一遺產的核心乃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惟此,才是源頭。無此,不論現在走得多麼開闊,也最終容易走向逼仄封閉。
  2012年12月7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離京考察,就來到深圳蓮花山,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這是一個意蘊深遠的政治信號。
  正如88歲的深圳市委老領導李灝所說,“總書記的講話向全世界發出了強烈信號,中國要走鄧小平開闢的道路,把改革開放深入下去”。
  正是在這裡,習近平強調“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一年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再次強調了這一論斷。
  所以如此強調,原是當代中國如此需要。今天的中國所面臨的環境與條件,一點不亞於30多年前,甚至要更為複雜、敏感和艱巨。改革不僅需要啃硬骨頭,還要涉險灘;不僅面臨新的思想禁錮,更面臨利益的糾葛。當利益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個砝碼,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時,思想解放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沒有非凡的勇氣與擔當,難為之。
  而從黨的十八大至今的這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顯然不僅高舉瞭解放思想的大旗,更將之與實踐緊密結合,使中國在短期內已出現奪目變化,在未來則將更為顯著。
  開啟未來
  即將在四中全會上規劃法治中國的藍圖,尋找經濟發展的新活力與新動力,開創中國和平崛起的新空間,打造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鄧小平曾說,“腐敗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們往往下不了手……這個關我們必須過,要兌現”。
  現在看來,抓作風、反腐敗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經由實踐證明是抓住了牛鼻子。
  在深入反“四風”、反腐敗,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猜測,打碎了一些腐敗分子心理上的“保險箱”。這是用真刀真槍的實踐校正了人們的認識,讓人真正明白什麼叫“必須警醒起來”。
  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決定,宣示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35年後的再出發。一批簡政放權、壯士斷腕、啃硬骨頭、撤除利益固化藩籬的改革舉措制定。未來7年的“總施工圖”和“總台賬”也已確定。從不斷取消行政審批事項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從規範央企薪酬到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正穩步有序推進。
  從未來看,即將在四中全會上規劃法治中國的藍圖,尋找經濟發展的新活力與新動力,開創中國和平崛起的新空間,打造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切將在運籌帷幄中開啟未來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思想解放與實踐發展並行,解放思想與統一思想有序,這是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新特點。這樣的節奏,壓縮了時間,騰出了空間,中國將會走得更從容、淡定,更穩健、自信。
  這應是對鄧小平的最好紀念和告慰。  (原標題:鄧小平開啟了中國人的思想閘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w78uwsyz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